最近,东风集团大幅降价引发广泛讨论。
我看了下,大致几种声音:
有人认为这是特斯拉降价引起的连锁反应,电车冲击燃油车市场份额;
(资料图)
有人认为这是东风试图清理库存;
还有人指出这是新排放标准即将出台,燃油车在做最后的挣扎;
更有人猜测可能是由于东风内部出现了经营问题.....
都有道理,但如果我们再往下深挖一层会发现:
这其实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法规的转变,共同作用下,导致的“东风破”。
为啥这么说?
2023年在经济强复苏的预期下,各个省都要抢开局。
君不见,前有浙江企业家出海,今有湖北巨额补贴。
湖北省给予东风公司的绝补贴,实际上是省与省之间的争夺,拼的是GDP成绩,比的是市场规模效应。
站在这个角度,我们会发现:
接下来,吉林补贴一汽,北京补贴北汽,上海补贴上汽,广东将补贴广汽......
一场轰轰烈烈的“补贴”大戏将上演,各级政府都会想方设法刺激“汽车消费”,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进入白日化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我们会发现:
这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,在推动这一轮降价。
九省交汇的湖北,充其量只是第一双“白手套”。
至于是什么促使省级政府亲自出马,带头实施地方性的 "滚动政策"?
如此大的力度,显然不是省级领导,二是中央层面在有意推动各省的内部竞争。
那么问题来了,此举这对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?
“20万的雪铁龙很贵,但12万的雪铁龙很香!”
互联网的言论,已经说明问题,消费者会敢于消费。
除此之外,竞争将进一步加剧,毕竟在消费市场有限的情况下,汽车制造商与背后的地方政府,将为争夺剩下的市场份额,进行更有力的补贴。
尤其要说明的是,汽车厂商为了保持领先地位,产能不被代替、技术与可持续性,将更有动力参与此项竞争。
毕竟,赢了将保持留在桌面上的资格。
输了,轻则面临长期衰退,重则将退出市场,这是谁也接受不了的结果。
换言之,这对于传统燃油车厂商、合资车厂商是场输不起的战役,必须“刺刀见红”。
可以预见,市场将变得更有活力,也更令人血脉偾张。
作为一个媒体人,我的判断是:
哪个厂商能在这波政府主导的“洗牌”里,守住自己的排产份额,从汽配到整车,股价不翻倍,都对不起自己在这波“价格战”里投入的血本。
之所以我这么笃定,是因为背后潜藏着一个令人疯狂的“大机会”与“大风险”:
中美竞争再起波澜,燃油车的产能务必“出清”。
这里有两个细节:
细节一:在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我们将新能源汽车定为2023年的消费最主要刺激手段。
细节二:美国立马通过针尖对麦芒地出台《通货膨胀消减法案 》,对在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,提供巨额补贴,目的只有一个:
遏制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,避免美国在汽车领域的领先位置受到冲击。
因此,在这个时间节点,我们掀起燃油车的“价格战”,就是吹响对美国汽车产业“上刺刀”的冲锋号。
此举力争实现,将传统燃油车产能出清,为新能源汽车腾挪出未来发展空间,实现刺激消费,一举三得。
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工业的生存战,将就此打响。
更残酷的是赢家存活,输家退场。
每个汽车制造商都将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,为生存而战,而且战争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,赌注愈加地另人心惊。
这根本是一场“不买就吃亏”消费者狂欢,汽车厂商落泪的“生死战”。
这一轮的“贴身肉搏”如当年日韩间的内存搏杀,几年之内,会把汽车行业多年来积攒的利润给打光。
大批企业甚至要忍受多年的亏损,导致大批的车企退出和行业的洗牌。
即使强如特斯拉这样的行业领导者,也不得不率先打响价格战,以维持他们的市场份额,对抗大中国汽车制造商。
此情此景,如: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,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时的阵痛。
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,而门票只有寥寥几张。
老牌巨头们只能通过压垮竞争对手,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现金流来换得生机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中国这一波由政府主导的合资汽车“甩卖”,本质上与以往的行业升级没有什么不同。
去产能,去库存......产业升级!
既帮助国企们出清了大量的落后产能,又刺激了消费与就业机会。
甚至能有效刺激到二手车市场,带动出口行业,大量有残值的二手车将涌入其他市场,引爆其他地区的抢购......
进一步“卷死”其他市场的汽车厂商。
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这场新能源汽车竞争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一方面,其他国家的汽车工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;
另一方面,将大大巩固中美新能源汽车的领导地位与壁垒。
事实上,很多国家已经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,比如:
新能源汽车刚起步的土耳其,近日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征收40%的额外关税。
但不得不说,这么做是毫无意义。
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”,老大与老二的默契竞争,老三老四最聪明的做法,从来都是——避其刀锋。
否则结果只能是流血又流泪。
试想一下,当中美之间的默契竞争,通过规模效应迅速推低汽车行业的利润率,甚至赔钱倾销,只为占领全球市场。
最终结果只有一个:等到双方都打不动了,握手言和,共同分配市场。
而此时,传统燃油汽车制造商要么离场,要么靠着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(比如:超跑),苟延残喘。
绝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,要么被合并,要么破产清算。
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激战和失利周期后,中国和美国将各自成为主导性的汽车巨头。
汽车行业将注定改写。
大幕已经拉开,刺刀已经上膛,这是一场既分生死,也分高下的拉锯战。
更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,星辰与大海的冒险,作为发起者,我们最终目的只有一个“赢下来”!
对此,我们必须做好准备,接受海雨天风般地冲洗。
这里是乎西商业评论,烦请点赞、关注
我们每天一起进步!!!
下一篇:最后一页